看病这件事,是个悖论.
20250319, 颈椎和后背最近总有点不对劲,痛得像是哪根筋突然被拉伤了。于是又去了趟医院,想着拍个片子放心点。
然而,医生只是摸了两下、动了下脖子,说是“肌肉劳损”,五分钟不到,我就被打发走了。
这已经是第二次在骨科遇到类似情况了——一种“看个寂寞”的既视感。
这次我还特意选了网上排名前三的医院骨科,结果依旧如此。门诊的资源极其紧张,一个小房间被隔成三格,医生像在流水线上作业。一个接一个,快得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自带秒表。
我突然觉得,这种皮肉筋骨的病吧,特意去医院看其实挺徒劳的。还不如附近随便找家按摩馆,扎几针、揉一揉,起码能得到点“被照顾”的心理安慰。医院给不了。
而讽刺的是,医院人满为患、急诊大厅里怏怏病人一大片——竟让人觉得比上班还更“有活力”。
说到底,去医院本身就是个心理上的悖论:
我们既不希望什么都检查不出来(感觉白跑一趟)、
也不希望检查出什么真的大问题(又怕面对)。
所以最理想的结果,反而是一种“有点问题,但不严重”的平衡。
但现实是,大多数时候医生甩出一个模糊的诊断名词——比如“肌肉劳损”——像是用结果去代替原因的文字游戏。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中常见的伎俩:
一个人不爱说话,于是你说他“内向”;
一个人情绪焦虑,就说他“情绪不稳定”。
说白了,只是换个术语来包装无法深挖的真相。
现在想来,现代医院,如果你不是“半死不活”的状态去看病,那可能真的很难得到什么安慰。它更像一个制度化的处理场所,而不是“照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