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 作者: 老子
- 简介: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将研读《道德经》作为必修功课。《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长而论述精辟,其中含义深远,思想广博。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将其意义融入到现实自然、社会、国家、民生等众多方面。大致分为:论道、治国、修身、砭时、养生、议兵六大方向。本书《道德经》原文遵照中华书局发行的通行版本,每一章以原文开头,之后有“注释”和“译文”两个板块,对字词的注释简明扼要,对原文的翻译精妙准确,同时融入通俗易懂的解读思想。另外,本书除了常有的字词注释和译文之外,还加入了“河上公”对道德经的注解,希望这位黄老学派的集大成者的见解,能为读者们抛砖引玉,以其为伴为镜,协助自我来更好地阅读并理解《道德经》的主旨思想。
- 出版时间: 2015-07-01 00:00:00
- ISBN: 9787550243408
- 分类: 哲学宗教-哲学著作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高亮划线
📌 道[1]可道[2],非常道;名[3]可名[4],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5]。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6]。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7]之玄。玄之又玄[8],众妙之门[9]。
⏱ 2023-12-24 09:23:01 ^25445341-2-20-141
📌 【解析】 “道”是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如果可以,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道”;“道”的形态和概念如果可以为其定名,就不可能是“道”永恒的形态与概念。 天地间任何事物产生时都是不确定的,也不能用语言来述说其状态,这就是整个混沌的宇宙的源头;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根源,这部分能用言语表明的概念,称之为孕育的母体。 因此,保持虚无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玄妙的本质;保持实有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所体现出来的表面现象。 其实,“虚无”和“实有”出于同一个“道”,只不过是“道”不同的一面。“虚无”和“实有”两者组合在一起,会有无数种玄妙的可能(不确定的组合,如上有下无,内有外无等)。这些无法确定的组合甚至更玄妙的东西正是“道”,换句话说,“有”和“无”就像是支撑起“道”的“众妙之门”。
⏱ 2023-12-24 09:23:43 ^25445341-2-417-780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1]恶[2]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3]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4],高下相倾,音声[5]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6]处无为[7]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8]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2023-12-24 09:22:43 ^25445341-3-10-155
📌 【解析】 天下都知道什么样子才可以称得上美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丑的存在;都知道什么样子称得上善的时候,也就明白了不善的定义。 因此,实有和虚无相伴而生,困难和容易相辅相成,长与短通过互相比较而得以显现,高与低互相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复声和鸣而成就曲调,前与后互相追随,自古便一直是这样。 正因为这样,圣人才在处事方面采取了“无为而治”的做法,实施无言的教化方针,任凭万物自然生长。给万物生命而不因为这一点将其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也不因为这一点而自恃能力甚高,帮助万物成就自己也不会居功自傲。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能不散去,才能帮助自己成就不朽之功。
⏱ 2023-12-24 09:24:09 ^25445341-3-431-722
📌 不尚贤[1],使民不争;不贵[2]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3]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4],实其腹,弱[5]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6]。
⏱ 2023-12-24 09:24:24 ^25445341-4-10-116
📌 【解析】 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去争名夺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宝看得异常珍贵,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因为想要占有而沦为盗贼;不要将能够诱发贪欲的事物展示出来给民众看,这样可以使民众的心思不被扰乱。 由此可见,圣人治理国家的最佳原则为:使民众心灵纯洁,帮助民众填饱肚子,弱化民众的不良欲望,强健民众的筋骨。总之,要让民众处于淡化思维和欲望的状态,让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肆意制造事端。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 2023-12-24 09:26:22 ^25445341-4-325-548
📌 道冲[1]而用之,或不盈[2]。渊[3]兮,似万物之宗。(挫[4]其锐,解[5]其纷,和[6]其光,同其尘[7]。)湛[8]兮,似或存[9]。 吾不知谁之子,象[10]帝之先。
⏱ 2023-12-24 13:32:54 ^25445341-5-10-103
📌 【解析】 “道”看似虚无,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极限。它的深远无法探及,就如同万物的宗源。(它将自己的锐气完美收敛,却又能解开重重纷杂;将自己的光芒隐藏,又能与俗尘混同。)它深沉得难以了解,而又似乎时时刻刻存在于万物的四周。 我并不知道是谁孕育了这样的“道”,似乎天帝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于世间了。
⏱ 2023-12-24 09:31:21 ^25445341-5-344-502
📌 天地不仁[1],以万物为刍狗[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3]乎?虚而不屈[4],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5],不如守中[6]。
⏱ 2023-12-24 09:31:41 ^25445341-6-10-95
📌 【解析】 天地并没有人的思维,所以没有仁慈之心,将世间万物都看作祭坛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让它们自荣自枯;圣人也应当效仿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作祭坛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让其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是否就像为火炉鼓风的风箱?它内部看似空虚,其实并不匮乏,越是鼓动起来,内部的风反而越是向外散去。 反思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因为他说话太多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与其如此,倒不如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把话放在心里,反而能得到更多。
⏱ 2023-12-24 13:33:52 ^25445341-6-346-575
📌 谷神[1]不死,是谓“玄牝[2]”。玄牝之门[3],是谓天地根。绵绵[4]若存,用之不勤[5]。
⏱ 2023-12-24 15:26:51 ^25445341-7-10-58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1]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2]而身先[3],外[4]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 2023-12-25 10:56:25 ^25445341-8-10-85
📌 【解析】 天与地一直长存于世间(道家思想中,天地的长存是相对于万物的兴起和消亡而言的,如果就天地本身而论,天与地也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天与地能够长久地存在的原因,在于它们不为自己而生,反而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让自己位于众人之后,可是他的思想和步伐反而走到了众人的前面;没有过于在乎自己的生命,反而更好地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这是能够抛开一己之私的缘故吗?正是因为没有私心,反而成就了自己的私心。
⏱ 2023-12-25 10:56:32 ^25445341-8-198-404
📌 上[1]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3]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4],与[5]善仁,言善信,政善治[6],事善能,动善时[7]。 夫唯不争,故无尤[8]。
⏱ 2023-12-26 08:02:01 ^25445341-9-10-109
📌 【解析】 最高的品德和修养(亦指拥有最高品德和修养的人)就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处于众人都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所以水的这种境界已经接近于“道”了。 居住时选择地势低的地方,内心如深谷一般沉静、广阔,与人相交时保持一颗仁爱的心,说话诚实,从政则能够将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处事的时候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来解决难题,行动时则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这种不与万物相争,水(道)一般的心态,自然不会引来他人的埋怨和责怪。
⏱ 2023-12-26 08:02:59 ^25445341-9-276-504
📌 持而盈[1]之,不如其已[2]。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3]。 功成、名遂[4]、身退,天之道[5]也。
⏱ 2023-12-26 08:03:30 ^25445341-10-10-103
📌 【解析】 自恃能力高而骄傲自满,不如适可而止;即使将铁器打磨得非常锐利,这种锋锐也难以保持很长时间。 将黄金美玉堆满自己的厅堂,却无人能够长久地守住这些财富;若因为富有而骄横,通常会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祸患。 所以,当自己功成名就的时候,就应该急流勇退,因为这样做才符合天地间的大道,并能使自己远离灾祸。
⏱ 2023-12-26 08:04:18 ^25445341-10-236-403
📌 载[1]营魄[2]。抱一[3],能无离乎? 专[4]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5],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6]开阖[7],能为雌[8]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9]乎? (生之畜[10]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1]”。)
⏱ 2023-12-26 08:05:34 ^25445341-11-10-173
📌 【解析】 身体与灵魂合而为一,就能够不偏离大道吗? 聚集精气,追求柔和温顺的形态,就能够像婴儿一样吗? 摒除内心的杂念,进而观照灵魂深处,就能够做到心中毫无瑕疵吗? 热爱百姓,将国家治理好,就能做到真正的无为吗? 生来具有的感官在接触外界时,能够做到安静保守吗? 当自己的心智非常明白通达的时候,为人处世能够不利用智巧吗?
⏱ 2023-12-26 08:08:25 ^25445341-11-475-666
📌 三十辐[1]共一毂[2],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3]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4]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2023-12-26 08:09:51 ^25445341-12-10-100
📌 【解析】 三十根辐条聚集在车轴上,就有了车轴中心的空虚之处,如此车子才能正常运行,也就有了真正的作用。搅拌并揉捏泥土,将它做成器皿,而器皿有了中间空虚的地方,才能盛放东西,这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修建房屋,让整个房屋之中有足够用来摆放家具并居住的空间,这才有了一个房屋真正的作用。由此可见,如果对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进行改造,就会使这些材料本身产生作用,而改造材料时出现的许多看不见摸不到的元素也会产生作用。 在有形与无形相互依存的同时,发挥的作用也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往往用有形的物体来制造无形的元素,在使用之时无形的部分往往更加被人需要。
⏱ 2023-12-26 08:11:38 ^25445341-12-264-550
📌 【原文】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聋,五味[4]令人口爽[5],驰骋[6]畋猎[7]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8]。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9]。
⏱ 2023-12-26 12:20:13 ^25445341-13-0-100
📌 第13章
【原文】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聋,五味[4]令人口爽[5],驰骋[6]畋猎[7]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8]。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9]。
【注释】
[1]五色:古人把红、黄、青、白、黑喻为五色。
[2]目盲:指令人眼花缭乱。
[3]五音:古代音律分宫、商、角、徵(zhǐ)、羽五音。之后才加入半徵、半商,合成七音。
⏱ 2023-12-26 08:11:57 ^25445341-13-0
📌 【解析】 当自己的眼前被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所填充时,眼光就会变得迷乱而看不清真实的事物;当耳边充斥着嘈杂的音乐时,自己的耳朵也会失去灵敏的听觉,进而听不到真正动听的乐曲;当自己像饕餮一般吞食着世上各种珍馐美味的时候,自己的舌头也就无法品尝出真正的美味了;每日都纵情于骑马狩猎,自己的心情和神志也会因为猎杀而变得狂乱;而面对奇珍异宝,人就很容易做出有损于道德的行为。 因此,圣人应当仅仅追求果腹温居,而不是追求声色犬马的享受,更应当摒弃那些欲望的诱惑,保持恬静的生活方式。
⏱ 2023-12-26 12:20:44 ^25445341-13-395-640
📌 更深一层而言,真正的享受是理性的节制,享受“无”,而不是虚华地放纵并享受奢侈的“有”,这一点遵从道家“贵无不贵有”的思想。简单而言,追求声色物欲的满足容易让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扭曲,即使物质文明得以进步,精神文明也会枯萎。
⏱ 2023-12-27 08:19:23 ^25445341-13-782-892
📌 宠辱[1]若惊,贵[2]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3]。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 2023-12-27 08:19:56 ^25445341-14-10-141
📌 【解析】 得宠或者被侮辱时就如同受到惊吓一般,将大患看得像自己的身体一样重要。 什么叫作得宠或者被侮辱时就如同受到惊吓?其实得宠并不一定是开心的事,因为得宠就会担心失宠,失宠就如同受辱,得到与失去都是因为自己身份卑微、在人之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何得宠或者被侮辱都是卑下的事,同时又如同受到惊吓。 什么又叫作将大患看得像自己的身体一样重要?我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拥有身体,害怕身体受到伤害,担心身体会陨灭;如果自己没有了身体,那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 因此,如果一个人把天下和自己的身体看得同等重要,也许就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了;如果他忘掉了自己,心里只有天下,就可以把整个天下完全托付给他了。 通俗来讲,一个人过于看重尊严、荣辱同样对自身有害,很多人以为受辱伤害了自尊,其实受宠同样如此,因为被宠的前提就是默认自己的尊严比对方低下,而且宠辱之间还有患得患失的情绪,对自己的心灵与精神更是不小的损害。 重视自己的身体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人们在很多时候都会更多地为自己着想。如果一个人对待天下的得失、荣辱、喜乐、伤痛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这个人治理天下是合格的;如果这个人对天下的关心能够超过对自己身体的关心甚至忘掉自己的身体,那么选择这个人治理天下是明智的。
⏱ 2023-12-27 08:21:03 ^25445341-14-215-775
📌 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搏之不得,名曰“微[3]”。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5],其下不昧[6],绳绳[7]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8]。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9],是谓道纪[10]。
⏱ 2023-12-27 08:39:34 ^25445341-15-10-171
📌 【解析】 有些东西无色无形,根本看不到,可以把它称之为“夷”;有些东西寂静无声,根本听不到,可以把它称之为“希”;还有些东西没有实实在在的形状,根本无法触摸得到,可以把它称之为“微”。对这三者不能够盘根究底地询问,因为它们原本就浑然一体。 这个混合的事物外显的部分并不是非常明亮,隐含的部分也不是特别晦暗。它没有开始的端口,也没结束的尽头,无法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最终只能将其归结为超凡物质一般的存在。这也许就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一种没有实物的形象,一种若有若无的恍惚之感。 当我们去迎接它的时候,却看不见它的开头;追随它的时候,又看不到它的末尾。我们最应该做的是遵循早已存在的“道”,来掌握和驾驭现在能看到、听到、感触到的一切事物,认识到宇宙的开始,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道”的规律。 换句话说,“道”是虚无缥缈的,我们无法看到、听到、摸到、感知到,但是“道”的确真实地存在着,而且它每时每刻都在按照自身独有的规律运动。如果真的能找到宇宙的开端,看到所谓的“道”,掌握“道”的运作规律,也就可以掌握世间万物的根本了。 【名家注解】 河上公: 无色曰夷。言一无采色,不可得视而见之。无声曰希。言一无音声,不可得听而闻之。无形曰微。言一无形体,不可抟持而得之。三者
⏱ 2023-12-29 08:41:14 ^25445341-15-380-947
📌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1]: 与兮[2],若冬涉川;犹兮[3],若畏四邻;俨兮[4],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5],其若浊;澹兮[6],其若海;飂兮[7],若无所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8]。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9]。
⏱ 2023-12-29 08:42:02 ^25445341-16-10-187
📌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认识到自己能够进步的地方,也才能有进步、有未来、有发展,以利于生命的延续。例如一只杯子,只有当它没有满的时候,才有空间,人们才会继续用它;一旦它装满了东西,就难以承载更多,那它的作用也就到头了。
⏱ 2023-12-29 08:43:28 ^25445341-16-971-1083
📌 至虚极,守静笃[1]。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2]。 夫物芸芸[3],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4]”。复命曰“常[5]”,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6]。
⏱ 2023-12-29 08:44:00 ^25445341-17-10-145
📌 心灵虚空到极点,内心静谧到极点。人们应当用这种心态面对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样才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和了解“道”。
⏱ 2023-12-29 08:46:35 ^25445341-17-299-352
📌 认识永恒的规律之后,通常能变得大度。
⏱ 2023-12-29 08:45:05 ^25445341-17-590-608
📌 道的本体是一种虚无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正因为其生生不息,运作起来才没有穷尽,而将这种规律运用得好,从个人到宇宙都会和谐地运作并长久地存在。
⏱ 2023-12-29 08:46:22 ^25445341-17-753-833
📌 大道[1]废,有仁义;智慧[2]出,有大伪;六亲[3]不和,有孝慈[4];国家昏乱,有忠臣。
⏱ 2024-01-01 03:57:17 ^25445341-19-10-56
📌 【解析】 代表世间规律的“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了所谓的仁义。那些为了争夺胜利的智巧之举出现之后,才产生了严重的欺诈行为。家人之间失去了和睦,才出现了所谓的父慈子孝。国家的政治陷入混乱,才出现了所谓的忠君爱国之士。 简单而言,如果一切都遵循本源的规律,也就是“道”,那么根本不会出现“仁义”“孝慈”“智慧”等现象,不要以为这些现象是好事,如同前文所言,好与坏是互相依存而出现的,出现了这些看起来好的元素,必然是坏元素也相应而生了。总之,希望一切能按照本源的规律运作,达到道的状态。
⏱ 2024-01-01 03:57:17 ^25445341-19-186-436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 知足者富。 强行[2]者有志。 不失其所[3]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 2024-02-20 23:37:11 ^25445341-34-10-95
📌 将欲歙[1]之,必固[2]张[3]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4]”。
⏱ 2024-02-20 23:38:46 ^25445341-37-10-69
📌 要想使它(人或事物)收敛,必定暂且使它扩张;要想使它弱小,必定暂且使它强大;要想废除它,必定暂且使它兴盛;要想夺取它拥有的什么东西,必定暂且给予它某些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微妙、明通”的道理。
⏱ 2024-02-20 23:38:53 ^25445341-37-261-356
📌 人们应当抓住这个规律来顺应“道”,同时警醒自己不要把好的东西拿出来炫耀,否则极盛的时刻也代表着衰退的时刻。
⏱ 2024-02-20 23:39:17 ^25445341-37-468-521
📌 天下之至柔,驰骋[1]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2]及之。
⏱ 2024-02-20 23:43:39 ^25445341-44-10-69
📌 常人总是注重看得着、摸得着、拿得起来的东西,却忽略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拿不起来的物质。
⏱ 2024-02-20 23:43:50 ^25445341-44-319-363
📌 第49章
【原文】
为学[1]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2],及其有事[3],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1]学:世俗的学问,这里指与“道”相反的思想。
[2]无事:不作为。
[3]有事:作为,这里指对民众施以严酷的法令和苛政。
【解析】
⏱ 2024-02-20 23:45:18 ^25445341-49-0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