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不动笔就能学会写文章的训练法
- 作者: 山口拓朗
- 简介: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一篇文章的好坏,九成取决于动笔之前。相信每个人都有枯坐在桌前,面对空白的Word文档苦苦思索的经验。不管是Email、广告文案还是企划书,“写不出来”“不知该如何开始”“写的东西没办法说服人”……永远都是职场菜鸟、写作小白的噩梦。本书并非专门写给“写手”看的,而是写给普通人的写作书。本书作者在成为日本写作高手之前,文章被批评为无趣、不具说服力、没有观点……差点失去了成为职业写作者的信心。通过不断思考何谓“好看的文章”,终于将“随便写写”上升到“写之前先准备”“思考过后再写”“写时思路清晰”……下笔必成的状态。
- 出版时间: 2019-07-01 00:00:00
- ISBN: 9787515356006
- 分类: 文学-语言文字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高亮划线
2 充分调动记忆,向外“输出”
📌 2 充分调动记忆,向外“输出”
⏱ 2024-12-15 23:51:40 ^33091750-5-369-384
📌 怎样才能把信息从“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向外输出信息——“说”和“写”。
⏱ 2024-12-15 23:52:02 ^33091750-5-992-1041
📌 没错,所谓“输出”,其实就是自己“运用语言”。人在说和写的时候,一定会伴随着“1→2”的过程:1. 理解信息;2. 整理信息。
⏱ 2024-12-15 23:52:19 ^33091750-5-1068-1197
📌 顺便一提的是,看书之后“抄写原文”的输出效果是很差的,因为抄写原文可以跳过前文提到的“理解信息→整理信息”过程。所以,如果要记录书中内容,尽量不要“抄写原文”,而是合上书本,先用大脑“理解信息→整理信息”,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运用这种方法,就能把信息从“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 2024-12-15 23:53:02 ^33091750-5-2190-2332
📌 说和写的训练为了把信息从“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增加输出量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说和写的训练”——即增加“说”和“写”的机会。·吃完午餐回到公司时,对同事说:“地铁站旁边新开了一家意大利餐馆,价格超便宜。开胃菜、沙拉、汤、主菜和饮料,全部加起来才880日元,你下次也去试试看吧。”·回到家里时,对老婆孩子说:“刚才我在电车里见到一个怪人——那人躺在椅子上,而且竟然还枕着枕头,呵呵。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随身带着枕头,真是太神奇了。”·见到久违的朋友时,对他说:“十二月份每天都过得匆匆忙忙的,真烦人。本来工作就忙,而且三天两头还有饭局。唉,每天都离不开胃药的关照咯。”
⏱ 2024-12-15 23:53:41 ^33091750-5-2361-2781
📌 “对谁说”和“说什么”都无所谓,当然,如果有“(最近非写不可、一吐为快)很想尽快写下来的事情”或“平时经常写的事情”,则不妨以此为话题和素材,积极地诉说。
⏱ 2024-12-15 23:54:07 ^33091750-5-2808-2885
3 多问自己,文章就会有质的飞跃
📌 我提个问题:你会经常和自己进行对话吗?回答“会”的人,可能已经是个写文章的高手了,而回答“不会”的人,则很可能还没找到写文章的窍门。
⏱ 2024-12-15 23:55:59 ^33091750-6-454-547
📌 反过来说,如果你想写得犀利一些,那就要对自己提出犀利的问题;如果你想写得具体一些,那就要对自己提出具体的问题;如果你想写得深刻一些,那就要对自己提出深刻的问题。
⏱ 2024-12-15 23:57:48 ^33091750-6-2430-2510
📌 写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反复进行“自问自答”,也就是说,文章的质量取决于“自问自答”。
⏱ 2024-12-16 00:07:17 ^33091750-6-4806-4849
📌 “自问”的时候,需要有一种“替读者提问”的意识,这点很重要,也就是说,替读者问他们想知道的事。如果能回答读者的问题,就意味着能写出读者想看的文章。相反,如果回答不上来,就不可能写出读者想看的文章。所以,请不要轻易放弃“自答”的努力。
⏱ 2024-12-16 00:07:54 ^33091750-6-5044-5160
📌 选择正确的道路,然后再反复进行自问自答——这个流程是很重要的。
⏱ 2024-12-16 00:08:54 ^33091750-6-5677-5708
📌 首先进行横向拓展的自问自答,然后再进行纵向挖掘的自问自答。只要学会搭配运用这两种方法,就能丰富自己笔下的内容(无所不能)。
⏱ 2024-12-16 00:10:46 ^33091750-6-7848-7909
4 形成“习惯动作”,能提高专注力
📌 形成“习惯动作”,能提高专注力——发现开关的训练“现在请集中注意力!”“现在请放松(注意力)!”应该很少人能够按这样的要求随时做出反应、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吧。因为不够专注,写一封邮件也花了半个多钟头……本来上午应该完成的报告书却一直拖到傍晚才写完……写篇博客也花了一个多钟头……
⏱ 2024-12-16 00:11:59 ^33091750-7-371-709
📌 不过,有人还是觉得比较难做到每天常规化吧。如果你属于这种类型,也可无视动笔前的流程,而为自己配备一个能瞬间集中注意力的简易“开关”。反复多次之后,一启动开关,就有助于提高专注力。·用湿抹布擦桌子,然后开始写文章。·呷一口热咖啡,然后开始写文章。·播放固定的背景音乐,然后开始写文章。·说一声“加油”!然后开始写文章。·把手表摘下来搁在桌子上,然后开始写文章。用什么作为开关,则因人而异。反正,自己觉得什么动作最有感觉,就用它来做开关吧。
⏱ 2024-12-16 00:14:44 ^33091750-7-1721-2131
📌 对于自己来说,妨碍注意力集中的“敌人”是什么呢?分散注意力的“敌人”又是什么呢?——如果预先知悉,就能做到规避风险。顺便提一句,当我遭受睡魔侵袭时,就会索性放下笔,痛痛快快地睡一觉(或打个盹儿)。因为,在注意力涣散的状态下,肯定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与其勉强写一些拙劣(蹩脚的)文章,倒不如出去散散步。如果非写不可,也得先去趟厕所或打开窗吸一口新鲜空气,把妨碍注意力的“敌人”赶走再说。
⏱ 2024-12-16 00:16:01 ^33091750-7-2785-3004
5 设定“截稿时间”,能提高写作速度
📌 通过缩短截稿时间,使得大脑高速运转,全力向目标冲刺。反过来说,如果不设定截稿时间,大脑就无法高速运转,写文章的过程中就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项训练也能运用到写文章之外的其他场合。·把出门上班的准备时间缩短10分钟;·把看邮件的时间缩短15分钟;·把加班时间缩短30分钟;
⏱ 2024-12-16 00:19:38 ^33091750-8-1959-2221
6 充实表达方式的弹药库
📌 6 充实表达方式的弹药库——列举近义词的训练在无穷无尽的表达方式中,作者选择了哪一个呢?这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才能和品位(感觉)。表达方式的装备库越充实,写文章就越游刃有余。使用哪种表达方式呢?需要从数量众多的备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文章就是在这样反复推敲的过程中写成的。比方说,你坐在上班高峰期去往市区的车内,可以用什么词汇来描述这个场景呢?·混杂不堪的车内;·拥挤的车内;·杂乱无章的车内;·挤满了人的车内;·人多得无法动弹的车内;·乘客众多的车内;·塞得满满的车内;·挤挤挨挨的车内;·你推我搡的车内;·人满为患的车内;·吵吵嚷嚷的车内;·几乎被乘客挤爆(臃肿)的车内;·乘车率(上座率)超过200%的车内。大概可以举出以上这些例子,也许你觉得“选择哪个都差不多”,但其实每个词语的意思和语感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些“细微的差别”叠加在一起,就足以改变文章的面貌。只有根据具体状况、自己的切身感受、想传达的印象、这篇文章的目的等方面进行斟酌考虑,选择最合适的词语,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章。
⏱ 2024-12-16 00:20:40 ^33091750-9-369-1359
📌 如果你固定写某个方面的文章,我建议你可以集中强化这个方面的词语。
⏱ 2024-12-16 00:23:24 ^33091750-9-4000-4032
📌 只要你读上几本关于同一领域的书,就一定能连锁式地掌握(收集)这个领域的词汇。
⏱ 2024-12-16 00:23:40 ^33091750-9-4250-4288
第2章 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的训练
📌 第2章 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的训练
⏱ 2024-12-16 00:23:53 ^33091750-10-368-385
📌 7 要明确地提出结论,才能清楚、更好地传达
⏱ 2024-12-16 00:24:01 ^33091750-10-452-473
📌 当然,我承认:为了推导出结论,仔细调查和比较各种信息是很重要的步骤。但如果最终得不出结论,那么你其实是在(做壁上观)袖手旁观而已。换言之,就是处于一种“置身事外”的意识状态。关于“思考”,我们再进一步深入分析吧。为什么你“思考过了”却得不出结论呢?那是因为,你缺乏一把尺子——即(用来衡量事物的、选择)判断标准。
⏱ 2024-12-16 00:25:47 ^33091750-10-1342-1525
📌 无论是哪一种,只要有判断标准,就能得出结论。当然,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并不像在餐馆里点菜这么简单,甚至有一些牵涉到上千万巨资的商业项目,要决定采用A方案还是B方案又谈何容易?然而,如果没有判断标准,就永远得不出结论来。如果对判断标准感到模糊不清(不明确),需要先把它确定下来。只要确定了标准,接下来,就用它来进行判断即可。有时候,会因为标准太多而无所适从,这时,则需要排列“优先顺序”。给各个标准确立了优先顺序的人,能立刻回答出为什么会得出某个结论。当然,写成文章时,也可以按“结论→原因”这样条理清晰的逻辑顺序。
⏱ 2024-12-16 00:26:26 ^33091750-10-2097-2381
📌 确定判断标准的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无数的机会需要做出判断。例如,我喜欢在咖啡馆里写东西,所以选择去哪家咖啡馆的时候,我几乎都是以“能不能在里面久坐”为判断标准。我选择咖啡馆的判断标准的优先顺序如下:⑴ 能在里面久坐;⑵ 设了吸烟区和禁烟区;⑶ 不嘈杂;⑷ 咖啡味道好;⑸ 桌子宽;⑹ 气氛明朗;⑺ 咖啡价格便宜。对于我来说,“⑴能在里面久坐”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即使价格有些贵,即使气氛有些压抑,即使桌子比较窄,只要能在里面久坐,我都会做出判断:“就选这家吧。”相反,如果是不能在里面久坐的咖啡馆,一般情况下我都不会进去。假设你处于以下状况,会使用什么标准来推导出结论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这项“确定判断标准的训练”吧。【确定判断标准的训练 题目 “如果你打算跳槽,会按什么标准选择下家呢”?】
⏱ 2024-12-20 08:08:19 ^33091750-10-3334-4020
📌 请容我再重复一遍:首先需要有“判断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就无法做出判断。
⏱ 2024-12-20 08:09:54 ^33091750-10-4500-4536
📌 这项训练还有一个潜在目的——“认识自己”。
⏱ 2024-12-20 08:11:22 ^33091750-10-5131-5152
📌 除了有意识的训练之外,当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出某种判断或选择时,我们也要尽可能迅速地按照这个流程进行:“列举出各项判断标准→确定优先顺序→得出结论。”当你把这个流程形成常规习惯(习以为常)的时候,就一定能写出结论鲜明的文章来。
⏱ 2024-12-20 08:11:39 ^33091750-10-5228-5339
8 冗长的文章不会有人看
📌 我们所追求的,是“冗长”的反面——没有废话的、简洁的文章。不过,简洁的文章可不是你想写就能随便写出来的,即使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也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堆砌许多废话进去。对此,我建议采取这样的方法:写完文章后,再从头过一遍,把其中的废话(多余的文字)删掉。
⏱ 2024-12-20 08:12:42 ^33091750-11-855-1007
📌 这个方法,我美其名曰:“热情地下笔,冷静地下刀。”
⏱ 2024-12-20 08:13:06 ^33091750-11-1034-1059
📌 现在,我们就来试着删掉其中的废话吧。我斗胆提议:在终身雇佣制度和论资排辈体系已然解体的今天,将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于某家公司是很危险的。对公司的长期依赖,导致了自身生命力逐渐衰弱,而且还断送了自己的潜力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为防万一,需要先解开依赖的“枷锁”。篇幅变成了原文的一半不到。删减之后,会有什么效果呢?
⏱ 2024-12-20 08:14:47 ^33091750-11-1642-1856
📌 “冷静地下刀”必须遵循一条规则:尽量删除掉和自己想传达的信息关联性较弱的信息。
⏱ 2024-12-20 08:15:39 ^33091750-11-2269-2308
📌 “对于写文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有什么诀窍?)”我一定会把“仔细推敲,删减废话”列入前三项之中。
⏱ 2024-12-20 08:16:20 ^33091750-11-2711-2762
📌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文章不仅仅是属于“作者”的,还有一半甚至一大半是属于“读者”的吧?!所以,不能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2024-12-20 08:17:33 ^33091750-11-4092-4161
9 一定要具体化
📌 9 一定要具体化——“抽象→具体”的训练一定要具体化,做到这一点,就能提高写作能力,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抽象”而“含糊不清”的。爱、友情、青春、治愈、哲学、温柔、憎恶、有机的、应用、人生、梦想、智慧、欲望、怜悯、喜悦、健康、信念、信赖、确信、认真、努力、说谎、教育、使命、允许、耻辱、希望、成长、接受、堕落、欣喜、期待、紧张、幸福……如果让一百个人来解释这些词语,肯定会得出一百种各不相同的结果吧?!乍一看,语言似乎是以“共同认识”为基础,但遗憾的是,其中许多词语其实只是建立于“自行解释”的基础之上。
⏱ 2024-12-20 08:18:25 ^33091750-12-370-763
📌 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的第一步,是把语言具体化,如果不具体化,就无法消除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差异。如果你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被别人理解,就应该摒弃“以作者为中心”的意识。
⏱ 2024-12-20 08:19:17 ^33091750-12-1094-1178
📌 这种“易懂性”,正是把语言具体化的益处。
⏱ 2024-12-20 08:21:26 ^33091750-12-3356-3376
📌 “抽象→具体”的训练为了写出具体化的文章,我们平时就需要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的词语,“抽象的词语”基本上就等同于“意思含糊不清的词语”。【抽象的词语的例子】·暂时、很、相当、颇为、非常、某种程度上、比较、真、十分、甚、特别、满是、多数的、大量的、众多的、丰富的、丰盛的、充分地、异常地、极端地、极其、格外、显著、太、分外、有时、偶尔、不久、频繁地、经常、多多少少、一点儿、略微、急剧地、稍微、大约、一个劲地、相应的、凑合、过分地、明显地、立刻、早早地、某种程度、适当地、适度地、平常地、渐渐地……为了做到尽量不使用抽象词语,“抽象→具体”的替换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如果能在开口之前就完成替换,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但在会话中,有时会不由自主地说一些抽象词语出来。这时,不妨在说出抽象词语之后立刻补充具体的解释。
⏱ 2024-12-20 08:21:50 ^33091750-12-3551-4015
📌 当你意识到使用了抽象词语时,既可以替换成具体的词语,也可以用“抽象词语+具体说明”的搭配方式。
⏱ 2024-12-20 08:23:16 ^33091750-12-4908-4955
10 与读者形成共识
📌 与读者形成共识
⏱ 2024-12-20 08:23:34 ^33091750-13-373-380
📌 现实中,有很多难懂(费解)的专业用语和商务用语,例如:分派任务、议题、创业家、商品、方法、阶段、证据、转化率、担当、解决、布道官、用户模型、变革性的、资源整合、授权、议事日程、经营决策、缓冲、摘要、优先权、替代方案……1这些用语,读者到底能否真正理解呢?也就是说,在多大程度上能与读者形成共识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例如,在商务场合中,“commitment”这个词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它的词义很丰富,能全部正确理解的人寥寥可数。
⏱ 2024-12-20 08:25:05 ^33091750-13-1485-1836
📌 →在两周内争取签下三份合同,这是我的保证(承诺)。
·我得到了两百卷货物订单的commitment。
→我得到了两百卷货物订单的许诺。
·敝公司正在探索如何承担建设人口稀少地区的commitment。
→敝公司正在探索如何承担建设人口稀少地区的责任。
读者即便不明白“commitment”是什么意思,通过后一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也能顺利地理解句子意思。写文章时,如果能意识到如何与读者“形成共识”,就说明你有资质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来。
⏱ 2024-12-21 01:55:42 ^33091750-13-1881
11 准确地描述事物和传达信息
📌 准确地描述事物和传达信息
⏱ 2024-12-21 02:13:24 ^33091750-14-373-385
📌 如果没有比较对象,“18℃”就只能表示18℃,而不包含“冷”或“热”的信息。也就是说,对气温的评价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 2024-12-21 02:13:33 ^33091750-14-644-709
📌 如果没有比较对象,就无法对事物做出评价。
⏱ 2024-12-21 02:13:41 ^33091750-14-1015-1035
📌 为了能在写文章时运用上“比较”和“设定范围”的方法,平时就需要养成用“比较”和“设定范围”进行思考的习惯。
⏱ 2024-12-21 02:15:58 ^33091750-14-2754-2807
📌 就是我提倡的“比较&设定范围的训练”。【问题⑴】和什么相比会这样呢?(比较)【问题⑵】在什么方面(就什么范围而言)会这样呢?(范围)
⏱ 2024-12-21 02:16:04 ^33091750-14-2844-2980
📌 当你逐渐习惯了“比较&设定范围的训练”之后,在平时的会话中也可以积极地加以运用。如果你能举出合适的比较对象和范围,一定能得到对方的共鸣(同感、赞同、赞许)和热烈回应的。
⏱ 2024-12-21 02:17:43 ^33091750-14-4071-4159
第3章 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的训练
📌 12 防止信息遗漏——5W3H的训练“太郎去花店买花了,你猜怎么着?”这是Down Town组合1早期相声里出现的段子。小松(松本人志)若无其事地说到此处时,小浜(浜田雅功)喷了一句:“你到底想问什么嘛!”说相声倒也罢了,但如果在现实对话中有人这么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地发问,那确实是有些莫名其妙……之所以被喷,是因为问句里遗漏了5W3H的缘故。 5W3H,是清晰易懂地传达信息的基本要素。
⏱ 2024-12-21 02:18:12 ^33091750-15-453-845
13 获得读者的共鸣和赞同
📌 “目的”是“想要实现的事项、行动的意图”,而“目标”则是“为了实现目的而设定的中途标记”。
⏱ 2024-12-21 12:14:56 ^33091750-16-501-546
📌 比方说,以“度过充实人生”为目的,那么就可以设定以下这些目标:·保持健康·和家里人一起快乐地生活·多结交可以随时倾诉烦恼的朋友·努力工作·培养业余爱好·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为别人或社会做贡献·笑口常开如果不能完成各个目标,就很难实现总目的。相反,如果能完成所有目标,应该就能实现“度过充实人生”的总目的。
⏱ 2024-12-21 12:16:01 ^33091750-16-546-989
📌 所以,我们不应纠结于“庞大的医疗费用是异常的”,而应着眼于“病人扎堆的国家是异常的”这个根本课题,民众和政治家们都有必要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 2024-12-21 12:19:42 ^33091750-16-3186-3255
📌 不带目的的文章,在这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我们写文章时,需要考虑:为了实现这目的,应该设定哪些目标呢?只要设定了合适的目标并且按照这些目标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能如你所愿地俘获读者的芳心。
⏱ 2024-12-21 12:20:10 ^33091750-16-3556-3646
📌 “目的&目标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还能提高你的计划力、预见力、行动力、回避危机的能力等,是一项非常有益的训练。
⏱ 2024-12-22 11:41:54 ^33091750-16-4587-4649
📌 在训练中,如果不能如你所愿地达到目的,或者达到目的的速度很缓慢时,你就需要查明原因——是目标设定的问题,还是行动方式的问题?
⏱ 2024-12-22 11:42:01 ^33091750-16-4725-4787
14 信息不足会导致文章内容薄弱
📌 信息不足会导致文章内容薄弱
⏱ 2024-12-22 11:42:07 ^33091750-17-373-386
📌 在“信息+原因的训练”中,你传达了某个信息之后,需要接着说明原因——在对方发问之前,自己就主动进行说明。
⏱ 2024-12-22 11:43:49 ^33091750-17-2122-2174
📌 信息和原因”经常是搭配在一起的,在传达完信息后,一定要说明原因。
⏱ 2024-12-22 19:11:31 ^33091750-17-2805-2837
15 通过具体事例来增强说服力
📌 猪肝是营养的宝库,例如,大约50克猪肝就能提供成人一天所需要的维生素A——相当于四十捆菠菜的分量,其他食物都无法与之相比。
⏱ 2024-12-22 19:15:15 ^33091750-18-1727-1788
16 区分事实与判断
📌 坚持做“分辨是否是事实的训练”,就能提高辨别事物的眼力。
⏱ 2024-12-23 08:19:08 ^33091750-19-3375-3403
📌 也就是说,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了,输出能力和输入能力也会得到整体上的提高。
⏱ 2024-12-23 08:19:02 ^33091750-19-3661-3697
17 “事实→结论”模式能加强文章的逻辑性
📌 写文章时,必须意识到这个“⑴→⑵”的流程。“结论”部分,自然要加入作者的意见、主张或价值观等。如果只是叙述事实,而没有写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那就是作者的失职。
⏱ 2024-12-23 08:20:06 ^33091750-20-1153-1231
📌 用“所以”导出的结论,能鲜明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意见和价值观。也就是说,这项训练还能起到认真审视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观的作用。虽说训练的主要目标在于“加强写作能力”,但其实还隐含着“发现自我”的深层目标。
⏱ 2024-12-23 08:21:35 ^33091750-20-3447-3546
18 用“总而言之”传达最重要的信息
📌 与文中的“事实”相比,读者更想知道的,是作者想通过这个事实传达什么信息。
⏱ 2024-12-23 08:22:17 ^33091750-21-1353-1389
📌 如果你重点是想批驳“技术万能论”,也可以这样总结。从“事实”概括出“本质”之后如何进行总结——这正是考验作者功力(见功夫)的地方。
⏱ 2024-12-24 12:19:27 ^33091750-21-1768-1833
📌 如果你能准确地抓住核心并加以总结,对方会感到很高兴,因为他知道你在认真地听他说话,而且还听懂了(抓住了)他想表达的重点。相反,如果你没有抓住话题的本质与核心,则有可能失去对方的信任
⏱ 2024-12-24 12:23:00 ^33091750-21-2682-2772
19 运用比喻,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
📌 作家井上厦曾说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写作的秘诀,那就是:用自己的独特语言,写出让每个人都能看懂的文章。”
⏱ 2024-12-25 09:32:33 ^33091750-22-4260-4340
第4章 写出有深度的文章的训练
📌 假设现在要以《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吗?》为题目写一篇小论文。有的濒死体验者自称:“看见过死后世界。”如果你采访他们,可能会写出“死后世界存在”的文章来。而脑科学家们主张:“人的意识产生于大脑,大脑机能一旦停止,意识也会随之消失。”如果你采访他们,则可能写出“死后世界不存在”的文章来。这两种情况,都是基于限定输入范围的单一视角,当然也只能在这范围内展开论述,遗憾的是,这样无法写出有深度的文章。那么,如果既采访了濒死体验者又采访了脑科学家呢?或者,不止采访这两人,还采访宗教家、哲学家、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巫师、灵媒师、催眠师等,或者通过阅读几十本关于“死后世界”的书,增加视角,又会如何呢?——这样就能从各个视角进行考察,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来。增加“视角”,能使论述更有深度。
⏱ 2024-12-25 09:34:12 ^33091750-23-786-1207
📌 视角越多,文章也会变得更立体、更敏锐、更让人信服。
⏱ 2024-12-26 12:30:19 ^33091750-23-3461-3486
📌 要从各个视角对事物进行叙述,平时就需要养成增加视角的习惯,在此,我推荐“增加视角的训练”。例如,你刚从国外旅游回来时,能收集到哪些视角呢?请思考一下。以下举出几例:·食物、物价、经济状况、活力、自然、文化、语言、治安、政治、历史、国民气质、景观、特产……
⏱ 2024-12-26 12:30:44 ^33091750-23-3582-3769
📌 现在,就以下的事物和题材,我们来收集一下各种不同的视角吧。·关于最近读过的书→作者信息、书的主题、话题性、读书动机、读后感……
⏱ 2024-12-26 12:33:00 ^33091750-23-4545-4641
📌 ·关于长年形成的某个习惯→做法、起因、效果、缺点……
⏱ 2024-12-26 12:33:25 ^33091750-23-4810-4836
📌 视角本身并无正确和错误之分。对于写文章来说,“必须收集正确的视角”这一固定观念是非常有害的,应该趁此机会摒弃之。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从出人意料的视角、奇怪的视角看问题,反而能写出有意思的文章来。对于自己收集到的视角,不要轻易地判断是好是坏,因为你不知道,究竟哪个视角才埋藏着“宝藏”。
⏱ 2024-12-26 12:34:18 ^33091750-23-4978-5120
21 深挖某种情绪的来由
📌 朦朦胧胧,隐隐约约(模糊不清,闷闷不乐),模棱两可……当你感觉疑惑(心情矛盾、困惑、纳闷、迷惘)时,如果能发现“疑惑”的来由,就说明你具备了写出深刻文章的素质。
⏱ 2024-12-26 12:34:55 ^33091750-24-460-540
📌 人的情感是很复杂的,难免也会有“不知何故感到很寂寞”的时候吧。不过,一开始就放弃思考的“不知何故”,与审视自己内心得出的“不知何故”,其实是大相径庭的。
⏱ 2024-12-27 18:45:36 ^33091750-24-2228-2304
📌 就像隐藏于云间的富士山突然现身时一样,当朦胧不清的情绪豁然开朗时,这种感动是无法言喻的。你应该为自己在审视自我情绪上花费了时间和精力而庆幸,因为辛苦挖掘出来的东西,十有八九都是值得写进文章里的。
⏱ 2024-12-28 11:40:28 ^33091750-24-4074-4171
📌 如果你想成为写作高手,对于朦胧不清的情绪,无论何时都不能弃之不顾,各种情绪必有其来由。这项审视自我情绪的“‘为什么’的训练”,不仅可以“收集写作素材”,还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帮助我们了解难以捉摸的“自己”的本质。
⏱ 2024-12-28 11:40:51 ^33091750-24-4198-4303
📌 人有四种基本情绪:喜怒哀乐。当产生这些情绪时,我们需要审视自我,弄清楚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
⏱ 2024-12-28 11:41:23 ^33091750-24-4445-4490
📌 越是产生复杂的情绪时,越需要慎重地进行深挖。
⏱ 2024-12-28 11:41:15 ^33091750-24-4774-4796
22 通过描写细节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 所谓“细节描写力”,顾名思义,就是描写细节的能力。写文章时,这种能力适用于描述各种事项,包括前一章提到的“情感”,还有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回忆、事实、风景、模样……
⏱ 2024-12-28 11:42:29 ^33091750-25-769-860
📌 为了写好细节,作者自身当然必须把握各种细节——情感、感觉、回忆、事实、风景、模样……对于成为描写对象的心理和事物状态,必须仔细观察,把握细节。先把握细节,然后再详细地加以描述。
⏱ 2024-12-28 11:44:02 ^33091750-25-1988-2076
📌 顺便一提的是,上文主要是以“视觉描写”为中心。如果再加上嗅觉描写“刺鼻的烟味儿”,再加上触觉描写“汗湿的黏乎乎的抽屉把手”,那么读者脑海中的“邋遢桌子”形象应该会变得更立体吧。
⏱ 2024-12-28 11:47:38 ^33091750-25-2332-2420
📌 对于心理和事物状态,如果只是茫然地呆看着,写文章时是做不好细节描写的。为了培养细节描写力,平时需要进行“细节把握→描写描写”的训练。
⏱ 2024-12-28 11:48:12 ^33091750-25-2481-2547
📌 当这项训练形成习惯之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学会用“虫眼”(即观察细处的眼睛)看世界——原先模糊不清的世界将变得真真切切,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有形状……
⏱ 2024-12-28 11:49:47 ^33091750-25-3983-4066
23 提高“发现力”,就能找到取之不尽的素材
📌 “我的写作素材用完了,怎么办呢……”经常有些定期供稿(写作)的人来向我咨询。从结论来说,写作素材并不是“用完了”,而只是自己“以为用完了”而已。确实,如果所有素材都要从自身内部寻找,那么迟早都会走进死胡同。无论一个人的吸收量有多大,他的知识和信息总是有限的。
⏱ 2024-12-28 11:50:43 ^33091750-26-461-617
📌 而那些拥有无穷无尽的素材的人,则善于从“自身以外”(即外部)寻找灵感。放眼看看自己周围,写作素材随处可见。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不仅能源源不断地找到素材,还能源源不断地写出文章来。
⏱ 2024-12-28 11:50:51 ^33091750-26-644-733
📌 从外部找到素材之后,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和自己擅长的内部素材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运用“外部素材×自己擅长的素材”这一乘法公式来写文章。
⏱ 2024-12-28 11:51:00 ^33091750-26-760-829
第5章 写出吸引读者的文章的训练
📌 开头就要打动读者
⏱ 2024-12-28 11:56:14 ^33091750-27-455-464
📌 对写博客有畏惧心理的人,也请耐心看完。其实,写博客时最重要的是“文章标题”
⏱ 2024-12-28 11:56:24 ^33091750-27-763-800
📌 无论你后文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如何有意义,如果读者对文章开头不感兴趣,可能就不会再继续往下看了。如果你希望读者认真地、仔细地看你的文章,就应该在“开头”下足功夫。
⏱ 2024-12-28 11:57:27 ^33091750-27-1013-1093
📌 人是有情绪的动物,如果情绪平静如水,则很难产生兴趣。反过来说,如果情绪有波动,就容易产生兴趣。总之,想要写出成功的“开头”,就必须让读者有反应——无论是“!”还是“?”,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
⏱ 2024-12-28 11:59:08 ^33091750-27-1959-2054
📌 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人的心理——特别是人的“欲求”。·想获利;不想吃亏;想了解资讯;想体验;想成长;想消除不满、不安和紧张情绪;想摆脱疼痛和烦恼;想要安稳;想图方便;想心情舒畅;想拥有自信;不想花时间;想削减浪费;想获得钱财;想要○○;想提高○○技术;想做出○○成果;不想努力(想贪图安乐);不想被○○束缚;想让心情安定;想获得别人好评;想获得别人赞扬;想保持优越感;想更好地展现自己;想和别人成为同伴;想寻求刺激;想感受怀旧之情;想返老还童;想永葆青春美丽;想寻求精神慰藉;想被别人追捧;想被别人爱……像这样,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求。哪种欲求比较强烈则因人而异,有的人渴求发展,有的人渴求被认可、被赞扬,有的人则有强烈的物欲。
⏱ 2024-12-28 12:01:22 ^33091750-27-2104-2477
📌 你这篇文章的读者有着什么样的欲求呢?如果能看出这一点,那么在文章开头抓住读者兴趣也并非难事,只需对其欲求稍加刺激即可。
⏱ 2024-12-28 12:01:36 ^33091750-27-2507-2566
25 用引号增加临场感
📌 在这项训练中,我们除了表达自己的心情,还可以(设身处地)积极地设想“别人”“物体”以及“动物”的心情。除了绝对无法发出声音的场合下,请尽可能开口说出来——即“自言自语”。
⏱ 2024-12-28 12:08:30 ^33091750-28-2482-2567
26 要有诚实表达的勇气
📌 世上到处充满了“社交辞令”“客套话”“圆滑的处世法”。每个人生来注定要在“社会”这个框架下生活,所以,看周围人的脸色行事是一种近于生存本能的“自我防御”,也是一种避免发生摩擦和纠纷的“规矩”。
⏱ 2024-12-28 12:10:25 ^33091750-29-451-547
📌 掩饰自己,迎合周围的评价,迎合多数派;或是因为同情“无用之人”而感到害臊,感到羞愧,感到丢脸……其实,这样做岂不是更丢脸?“不敢直抒胸臆”就等于“不诚实”。
⏱ 2024-12-28 12:11:24 ^33091750-29-1428-1506
📌 读者想看的,是你的“真实感受”。反过来说,如果你不敢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那干脆什么都别写得了,这样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好事。
⏱ 2024-12-28 12:11:37 ^33091750-29-1628-1694
27 用自己的话谈体验
📌 《皮肤好的人做什么?不做什么?》
⏱ 2024-12-28 12:16:48 ^33091750-30-1128-1144
📌 打动读者内心的,不是“理论”,而是“体验”。
⏱ 2024-12-28 12:18:45 ^33091750-30-3424-3446
28 以故事打动人心
📌 我认为,“打动读者的故事”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有时间流动(连续性)·有高低变化(起伏)·鲜明地传达信息(抛光效果)
⏱ 2024-12-28 12:21:09 ^33091750-31-1176-1333
📌 至于故事的“高低变化”,也可采取“高→低”的流向。⑹ 因为台风迫近,明天的爬山活动取消了。⑺ 从半年前就开始期盼的明天的爬山活动,因为台风迫近而取消了。⑹仅仅是传达信息,而⑺加入“从半年前就开始期盼”,变成了故事。读者看到⑹时不为所动,但看到⑺时却会觉得:“真遗憾。”这就说明在情感上被打动了。● ⑺的故事·有时间流动:从半年前开始(过去)→明天的爬山活动(现在)·有高低变化:期盼已久(高)→爬山活动取消了(低)·鲜明地传达信息:“爬山活动取消了”的信息比⑺更鲜明
⏱ 2024-12-28 12:22:55 ^33091750-31-3105-3563
第6章 通过写文章改变你的世界和人生
📌 32 为你的文章增添光彩的七个建议
⏱ 2024-12-28 12:28:03 ^33091750-35-455-472
📌 (1)以别人的文章为鉴,改正自己的文章
⏱ 2024-12-28 12:28:27 ^33091750-35-632-651
📌 (2)区分使用“鸟眼”和“虫眼”
⏱ 2024-12-28 12:28:41 ^33091750-35-1815-1831
📌 (3)多读书能提高写作能力
⏱ 2024-12-28 12:29:31 ^33091750-35-2450-2463
📌 【重要原因⑴】接触别人的思想和情感【重要原因⑵】通过⑴,发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2024-12-28 12:29:34 ^33091750-35-2690-2755
📌 (4)请为“遇到难关”而欣喜
⏱ 2024-12-28 12:29:52 ^33091750-35-3342-3356
📌 (5)通过“写文章”来“认识”自己
⏱ 2024-12-28 12:30:32 ^33091750-35-4291-4308
📌 有时,不妨“故意”试写一下难写的文章题目。例如:《自己想如何迎接死亡呢?》《自己最不想听到别人说哪句话?》《对自己来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如果能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写下来,就能逐渐看清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写不出明确的答案,也不必失望。因为,努力去回答这些难题,这挑战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
⏱ 2024-12-28 12:31:03 ^33091750-35-4999-5176
📌 (6)写文章具有“宣泄和净化情感”的作用
⏱ 2024-12-28 12:31:08 ^33091750-35-5344-5364
📌 (7)通过撰写“未来简历”提高自我形象
⏱ 2024-12-28 12:31:24 ^33091750-35-6223-6242
结语
📌 你每天都在思考,在各种情感变化中生活着。所谓文章,其实正是这些“思想”和“情感”的结晶。换言之,文章就是“你自己”。
⏱ 2024-12-28 12:32:24 ^33091750-36-830-942
📌 我还要感谢这本书的读者。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和你写的文章相遇。山口拓朗
⏱ 2024-12-28 12:33:06 ^33091750-36-1577-1671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
书评 No.1
^77632113-7WLZzP1ce
⏱ 2024-12-28 12:33:30